在遥远的过去,我们的聚餐方式有别于今日所见的集体共餐,而是采用分餐制。那时,我们如同品味西餐或日本料理般,各自享受自己的餐食。我们的餐桌礼仪与欧洲人颇为相似,刀叉是我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工具。我们还曾如日本人那样,坐在榻榻米上享受饭食,而后才逐渐演变成坐在椅子上进餐的样式。直到后来,我们才彻底告别了古老而又新颖的分餐、刀叉和跪坐的传统,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现代化”的进食方式。
在南北朝之前,我们的祖先在用餐时一直是跪坐在席子或矮床上。即便到了唐朝和,仍有一部分守旧的老人坚持在饭局上跪坐,拒绝使用椅子。对于这一独特的生活习俗,学者们早已注意到,但很少有人其背后的原因,即为何古人要跪坐。
究其原因,答案显而易见——为了避免走光。在史前时代,我们的服饰特色是上衣下裳,无论男女都穿着裙子,而裙子内部并未穿着内裤。《西游记》中,孙悟空在观世音面前不敢随意翻筋斗云,就是因为他所穿的虎皮裙下没有任何遮挡,随意行动会对菩萨构成不敬。
商周时期,人们开始用袍子作为内衣,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走光的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裤子终于得到普及。当时的裤子并无裤裆,甚至无裤腰设计,仅仅套在双腿上,私密部位仍然暴露在外。
裤裆的发明相对较晚,至少在之前并未出现连裆裤。东汉以前的成年人在聚餐时,必须双腿并拢跪在地上,让外衣自然垂下以遮盖私密部位。
这就是古人以跪坐姿势就餐的起源。连裆裤在东汉以后才被发明出来,并在南北朝时期逐渐普及。从此开始,人们逐渐放弃跪坐。到了宋朝时期,人们已经习惯于坐在椅子上用餐,不再需要担忧走光的问题。这一变迁不仅反映了服饰的演变,也展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