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读音】bù yí bù huì
【成语典故】源自古代中国,被详细记载于汉·扬雄的《法言·渊骞》。这个成语中的“夷”指的是伯夷,“惠”指的是柳下惠。这两位都是古代中国的知名人物,各有其独特的道德观念和处事方式。成语的字面意思就是,既不愿像伯夷那样过于高尚,也不愿像柳下惠那样过于随和,保持一种中庸温和的态度。
【解释】不夷不惠是一种中庸之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种平衡,既不偏激,也不过分妥协。这种态度既尊重传统,又保持开放,展现出一种智慧的平衡。
【用法】这个成语在句子中可以作为谓语或定语,用来形容人的态度或行为。
【结构】这是一个联合式的成语,意味着它的两个部分——不夷和不惠——是并列的,共同构成了这个成语的含义。
【近义词】这个成语与“中庸之道”有着相似的含义,都代表着一种平衡、中立的态度。
【成语韵味】当我们在读这个成语时,会联想到一些词语,如“无噍类”(指没有同类可以相比,表示独步天下),“发聋振聩”(比喻唤醒糊涂的人),还有一些形容人群聚集的词语如“驴鸣狗吠”,“鸡鸣犬吠”等。这些词语都与这个成语有着某种内在联系或音韵上的和谐。
【历史背景】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历久弥新,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
【英语翻译】这个成语在英语中的表达是"take a middle-of-the-road attitude",意指不偏激,不走极端。
【成语故事】在西汉时期,学识渊博的李宏被任命为外地的县令,但他并不想去。他在乡亲们为他送行的宴席上畅饮,拖延时间。刺史派人催他上任,他却选择外出游玩,迟迟不去赴任。扬雄评价他的行为说,他不做伯夷也不做柳下惠,保持了一种中庸的态度。
【实际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评价那些既不愿过于激进也不愿过于保守的人。例如,“他在处理问题时既不过于激进也不过于保守,表现出了不夷不惠的中庸态度。” 清·魏源在《廖含虚先生墓志铭》中就有这样的用法:“不夷不惠行中论”。
不夷不惠是一种折中的生活态度,既体现了尊重传统的一面,又展现出开放包容的一面。这种态度既不过分偏激,也不过分妥协,展现出一种智慧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