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个视角解读,陆逊之死似乎是一场命运之必然中的偶然。
当我们深入了解孙权与陆逊之间的关系时,必须摒弃那种居高临下的视角,真正站在孙权的位置去深入思考。
一、解读必然
据《志》记载,公元244年丞相去世后,孙权在册封陆逊为丞相时,对其寄予了厚望。孙权的诏书中明确表示,他希望陆逊能像历史上的伟大辅臣一样,助他统一中原,建立稳固的政权。孙权赋予陆逊重任,期望他统领百官,兼顾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项职能。可见,陆逊在孙权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被视为管理吴国的核心人物。
这种高度的信任同时也伴随着对陆逊的约束。孙权在重用陆逊时,如同所有专制君主一样,既希望他能全力为自己服务,又担心他的权力过大。陆逊的出色表现,如成功抵御刘备的进攻等,无疑加剧了孙权的猜忌。加之陆逊涉及“功高盖主”“民心所向”“干预选继承人”等敏感问题,其遭遇打压成为了一种必然。
二、偶然
偶然的是,吴国太子与鲁王孙霸、全公主一党争夺继承人时发生的一件突发事件将陆逊卷入其中。太子孙和向陆逊寻求建议,这使得陆逊身不由己地被牵入皇室的争斗。在处理这一事件时,陆逊的方式欠妥,他上书陈述太子正统的立场,却未能妥善处理与孙权的沟通方式。这引发了孙权的猜疑,怀疑身边有奸细。随着杨竺的指控和一系列事件的展开,孙权的猜疑逐渐升级,对陆逊的行为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这些偶然的事件和孙权的猜疑心态共同构成了陆逊悲剧的。孙权的频繁“探望”(实则敲打)加剧了陆逊的内心压力。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下,一丝骄傲或疏忽成为了压倒陆逊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导致了他的愤懑而死。
陆逊之死既是必然的结局,也是偶然事件的交织。在专制君主与权臣之间微妙的权力平衡中,任何一方的疏忽或误解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