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一个千年诸侯国的兴衰史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跨越千年的诸侯国,历经十六个世纪,四十余位君主更迭的徐国,在后世人口中争议颇多。周王室眼中的“越礼之徒”,在百世学者口中却是仁义之君。
徐国与秦国同宗同源,皆出自伯益的后代。自启即位后,伯益的后人被分封在山东南部一带,徐国的历史由此发端。历经风雨的徐国,发展日渐强盛,《史》载其地广五百里,有三十六个诸侯国向其朝贡。强大的徐国引起了周王室的警惕,频频遭受征讨。特别是到了徐偃王的时代,徐国的实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称“王”,实质上是与周天子分庭抗礼,引起了邻国的警觉。最终在大臣的劝说下,各国联手攻打徐国,使其无力回天。
徐偃王是徐国历史上最具争议也是最为强大的君主。据记载,周和楚出兵攻打徐国的理由是“徐国不遵循礼制,僭越周礼”。历史的真相似乎并非如此简单。另一种说法是徐偃王以仁义治世,深受百姓爱戴。当他得知敌人进攻时,自愿放弃王位,南逃以保护百姓免受伤害。他的事迹被记录在《读偃王庙碑文有感》中:“仁心治世国丰盈……”徐偃王逃难时,数以万计的百姓跟随其后去深山隐居,从而诞生了徐州和徐山。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彰显了徐偃王的仁德和影响力。
《说苑》中记载了徐偃王的临终之言:“我依赖文德而非武力。”韩愈曾对比徐国和秦国,认为徐国之所以能延续千年而秦国只有二世便灭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与暴政的区别。在那个诸侯争霸的时代背景下,乐善好施、广播仁义无疑对国家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另一种说法是徐偃王反抗周穆王的暴政和剥削而触及了他们的利益。然而不论真相如何,历史的传承总是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演绎,我们更需关注历史的真相与背后的深层原因。透过历史的迷雾真相是我们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