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不论你是否曾读过《水浒传》,都有一个名词在人们的耳中如雷贯耳——“八十万禁军教头”。听起来,这头衔似乎有着统领八十万士兵的威猛之势。深入北宋时期的军制,你会发现这头衔的实际地位并不像听起来那般显赫。
在北宋时期,军队规模确实庞大,达到了八十万之众。禁军教头的人数却众多,达到五六千人。相比之下,一名禁军教头的地位就显得并不那么出众了。实际上,充其量也仅仅是一个小队长而已。
深入了解宋朝的军制,你会发现它遵循着“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京城驻守着最精锐的殿前军,而侍卫亲军则分布在各地。由于京城的兵力强大,各方镇因为知道兵力不敌,所以不敢轻易造反。这就是所谓的“强干弱枝”。
除了禁军,宋朝还有厢军、乡兵和番兵等其他地方驻军和民兵。禁军是正规军,这些士兵都是终身制的。在长期的战争中,虽然会有老兵战死或成为精锐,但新兵替换也能保证军队的新鲜血液和战斗力。
在澶渊之盟后,宋辽百年和平使得军队长期养兵。随着时间的推移,士兵逐渐老去,需要招募新兵。到了宋朝某个时期,禁军人数甚至达到了所谓的八十万。但实际上,这个数字可能存在虚报的情况。有许多老兵死后瞒报的情况出现。这八十万禁军的真实人数其实很难确定。可能只有二十几万,甚至更少。而且,这些士兵中还包括了许多后勤兵,他们并不直接上战场。真正能守卫开封的军队人数其实并不多。据不完全统计,守城的禁军可能只有几万人的样子。
“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名头听起来威风凛凛,但实际上充其量也只是个小队长的职位而已。在真实的北宋军制中,它的地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崇高。这样的改革困境在朝熙宁变法时期尤为突出,尽管朝廷试图通过变法来解决军队的冗兵冗员问题,但实际上这种问题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