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温情脉脉的故事,让我们为之动容。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年仅16岁的少年周琬,如何在严峻的法律之下,以他的孝心和坚韧,赢得生死之间的奇迹。
周琬,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源自一个深沉的父爱。他的父亲,身为安徽知府,却因一桩冤案被判秋后问斩。面对这一不公的命运,周琬没有选择沉默,而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为父申冤的道路。
他跑到首都,那里有朱元璋设立的鸣冤鼓,是百姓诉冤的地方。告御状并非易事。周琰虽然见到了朱元璋,却无法拿出明确的证据来证明父亲的清白。当他提出“代父受刑”的请求时,虽然表现出极大的孝心,但法律是无情的,不能凭口舌之辩就改变既定的事实。
朱元璋作为一位铁血君王,虽然被周琬的孝心所感动,但并没有立刻赦免周琬和他的父亲。面对周琬的坚持和执着,朱元璋甚至一度下令将其拖出去斩首。
在刑场上,周琬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恐惧。他笑着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这种态度让监斩官感到惊讶。监斩官问他是否害怕死亡,周琬回答说:“死亡有什么可怕的,如果我能死而让我父亲活下去,那不是很值得吗?”他的孝心和对生命的态度,让监斩官深受感动,于是将这一情况快马加鞭报告给朱元璋。
朱元璋听后,也被周琬的孝顺所打动。他下令赦免了父子二人的死刑,并赐给周琬“孝子周琬”的称号。为了表彰他的孝心,朱元璋还破格赐给周琬兵科给事中的官职。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孝心的力量,看到了坚韧和勇气的力量。在生与死的边缘,周琬用他的行动,为我们上演了一场关于孝心、关于人性的感人戏剧。他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