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这位著名谋士,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对母亲的深沉孝道,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本为寒门子弟,早年因报仇而踏入江湖,后于儒家学舍求学,中州兵起时,他与友人一同避难荆州。刘备驻军新野之际,徐庶慕名投奔,并向其推荐诸葛亮。因母亲被曹操所擒,他被迫离开刘备,进入曹营。尽管此事后来被艺术化为广为流传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但他依然是孝子的典范。
为何在母亲去世后,他没有选择返回刘备阵营呢?许多人为此感到困惑。在我看来,原因主要有三点。
徐庶在离开刘备时,已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阵营中的地位无人能及,徐庶虽然也曾立功,但无法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若他重返刘备阵营,地位必然在诸葛亮之下。徐庶性格使然,未必能接受这一点。更何况,刘备手下曾有将领因与诸葛亮争功而丧命,徐庶若回,岂不也难免此劫?
东汉末年,文人重视气节,讲究从一而终。徐庶先后投效刘备和曹操,若再回刘备阵营,虽无人明言,但心中恐怕难免有所议论。舆论对他的评价不会太高。徐庶看重名节,这也是他留在曹营的原因之一。
徐庶投效刘备时,刘备势力尚弱。他跟随刘备是因为刘备的“仁德”之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的行为让他看清了真相。火烧新野、引发民众恐慌等行为,让徐庶意识到刘备并非真正的仁德之主。既已看清这一点,徐庶在刘营与曹营之间已无太大区别。
徐庶的出场精彩绝伦,他的智慧和谋略在全书中仅逊于诸葛亮。他的故事并未如预期般展开,而是如同流星般一闪而过,令人叹息。这位本应大放光彩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短暂的印记,但他的故事和人物魅力却永远为人们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