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植:曹皇后曾被嫁给李植但李植逃婚

历史人物 2024-02-26 15:26www.ai-classes.cn历史人物
       元丰二年(1079年)十月,正在东京皇宫垂拱殿中处理政务的宋神宗赵顼突然接到內侍的紧急奏报:太皇太后自本年年中患水疾(即伤寒病)后久治不愈,虽经太医全力诊治也不见好转,病情日趋严重,现今已药石无效,即将不起了!皇太后、皇后闻讯后已经赶往太皇太后的寝宫庆寿宫,并让內侍奏报皇帝,让他赶快赶到庆寿宫,以见太皇太后最后一面!
神宗在未登基前就和祖母太皇太后感情深厚、关系融洽,登基后更是上慈下孝,祖孙情深,让最挑剔孝道的儒家士大夫们也无话可说,并钦佩不已。从太皇太后患病之日起,神宗就忙不迭地安排太医院细心诊治,自己也亲自侍奉在太皇太后床前、衣不解带地伺候了许久,期盼能够让祖母痊愈。可惜太皇太后的病势越来越严重,而神宗自己毕竟还有繁缛的政务需要处理,所以只得让皇后向氏以及母亲、皇太后高氏代为侍奉,自己隔着三五天才能前往庆寿宫侍疾于太皇太后榻前,以表孝心。
原本几天前探望过太皇太后的神宗没料到祖母的病情恶化得如此迅速,大惊失色之下顾不得处理政务,急忙乘软轿赶往庆寿宫,探视太皇太后的病情。而等到神宗赶到庆寿宫时,太皇太后已经陷入昏迷,无论侍奉在榻前的皇太后、皇后如何呼喊,就是不能回应。神宗焦急万分,立即跪在榻前,握着太皇太后的手连声呼喊道:“祖母,是孙儿仲针在此!”
此时太皇太后终于有了反应,微微地睁开眼睛,吃力地端详了一会儿皇帝孙子,然后轻轻握了握神宗的手,以几乎不可察觉的动作点了点头,就流着泪闭上了眼睛,任凭神宗再如何呼喊也不能应声,已然溘然长逝了。太皇太后驾崩这一年,春秋六十四岁。
祖母的仙逝让神宗悲痛万分、哀悼不已,他为这个疼爱自己半生的老人举行了风光大葬,并将祖母和自己的祖父(名义上的)、太皇太后的丈夫——宋仁宗赵祯合葬于永昭陵中,还特别下诏将太皇太后的陵墓易名为山陵(宋制:后陵称园陵,帝陵称山陵),同时宣谕旨说:“恭惟大行太皇太后,包括众美、以集大成、神明之所顾歆、天地之所合契;宜以祖宗之命,奉上尊谥,曰慈圣光献!”给祖母加尊了一个无比尊崇的身后谥号“慈圣光献皇后”。
慈圣光献皇后
皇帝孙子在她生前的孝顺和身后的尊崇,让这位出身高贵却又历经坎坷的老人总算是度过了一个幸福的晚年,以及得到了风光的身后令名,这也是她最值得欣慰的地方。而“慈圣光献皇后”就是宋仁宗第二位皇后、宋英宗名义上的嫡母、宋神宗名义上的祖母:曹皇后。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东京开封府,尚书虞部员外郎曹玘的夫人冯氏为他生了一个女儿。虽然没达成诞育儿子的愿望,不过女儿的降生也让曹玘欣喜不已,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儿子曹傅,只要母子平安,那以后就还会继续有子嗣诞生,这是曹玘心中所想的(果然,此后曹玘又先后获得一子一女,分别是小儿子曹佾,和小女儿曹氏)。此后,曹玘对长女曹氏疼爱无比,在她稍长后,就教她学习经史,熟读名典,同时还给她灌输祖上的勇武往事,这让曹氏从小就养成了和别的女孩子不一样的气质,自有一番飒爽巾帼风范。
曹家是大宋开国元勋之后,曹玘的父亲曹彬是宋太祖的心腹重臣,几十年出生入死、南征北讨,先后为大宋平定了后蜀、南唐、北汉等割据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官至枢密使,爵封鲁国公,去世后更是追封为“太师、尚书令、鲁武惠王”并荫及子孙,号称“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将相之家,能以身名自立,不坠门阀者,唯武惠王尔。”
曹彬的七个儿子中,长子曹璨官至河阳节度使、同平章事,第四子曹玮更是继承了曹彬的名将之风,为将四十年未曾失利,官居宣徽北院使、彰武节度使,封爵武威郡公,还以武将的身份担任过“签书枢密院事”,这在北宋初年以后,仅次于仁宗名将狄青所担任过的“枢密使”。而曹彬其他的儿子,也因为父亲的恩荫先后出仕,其第五子曹玘先后担任左藏库副使、西上阁门副使、尚书虞部员外郎。曹玘,就是曹氏的父亲。
大约在曹氏长到十四五岁、到了当时女子适婚的年龄时,曹玘为女儿选定了一门婚事,男方是京东观察使李士衡的孙子李植,正经的文官清贵之家。因为李士衡的恩荫,李植这时候在宫中担任翰林供奉官,也是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曹家虽然是武将世家、开国元勋,不过此时大宋已经是“文贵武贱”,能够和清贵文官结亲,对于曹家来说,也是佳缘了。于是,经过曹、李两家长辈郑重商议并完成媒妁之言后,曹氏正式和李植订下了婚约,并择吉日举行了婚礼,被送入了李家和李植成亲。
可是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植根本就不想娶曹氏,或者说他根本就不想成亲,他有着更为远大的目标,那就是“修道成仙!”他从小就沉迷于修道问仙,厌烦世俗礼法,更不想娶亲。史书上对李植的记载是:“自少年好道,不乐婚宦”。他答应和曹氏成婚,完全是为了安慰李家的长辈们,让他们暂时宽心。
在曹氏被迎进李家之后的当天,李植就声称在洞房内看见“鬼神千万在其前”,心中害怕,当即翻墙逃走,然后官也不做了,就此离开东京城,出家当了道士,去实现他“羽化成仙”的理想去了。其实李植这就是逃婚!
李植一走了之,去寻仙问道、实现理想去了,这可把曹氏坑苦了:刚刚拜堂并入了洞房,丈夫就翻墙逃婚了,这让别人怎么看曹家?难道是曹氏有什么缺陷或者不惠的地方,才让新婚的丈夫连婚都不结,连夜逃走才安心?在民间的纷纷议论中,居然产生了“曹氏样貌丑陋,吓走了新婚丈夫”这样的谣言。
曹家怎么说也是世家大族、开国元勋之后,怎么能受这样的侮辱,于是曹玘勃然大怒之下立即派人到李家接回了曹氏,并断绝和李家的任何关系,嫁娶之事再也不要提起,这就算是和李家解除婚约,并公开宣布离婚了。
多年以后,已经进宫成为中宫之主的曹氏无意中听到了李植的消息,他果然在逃婚后云游四方,浪迹天涯,到处修仙问道,并终有所成,“往来关中、洛阳、汝州,示人之前,穆穆然有道之士也!”关中的百姓盛赞他“昆仑有名,瑶池非虚”,从这一点来说,李植完成了自己的人生梦想。而这个时候的曹氏是不是要感谢李植的“不娶之恩”,才让自己的人生际遇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天下最尊贵的女子呢?
慈圣光献皇后
和李家解除婚约、还落下了“丑女”的误会后,曹氏一时间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即使想再嫁,也没有十分合适的人选,三四年间,曹氏留在娘家,没有婚配,命运几乎被耽搁下来。
当时是宋仁宗赵祯在位,他的皇后郭氏因为是刘太后(章献明肃皇后)所选中并硬塞给仁宗的,所以一直不被仁宗所喜欢。而郭皇后倚仗刘太后的支持,骄横妒忌,对仁宗的一举一动都严密监视,使仁宗和其他妃嫔无法接近,这使得仁宗心中对皇后从由厌恶转为愤怒,但因为刘太后尚在,仁宗不得不暂时退避、隐忍不发。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摄政十年的刘太后崩逝,之后仁宗得以亲政,从此再不需要看郭皇后的脸色行事,对其不理不睬,熟视无睹。
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因为之前的一些琐事(主要还是郭皇后之前的嫉妒、监视、骄横之事),仁宗下定决心,下诏废黜了郭皇后:“皇后立九年,终无子,其愿入道观修心持身,特封其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别居长宁宫以荣养。”此后郭皇后被加赐号金庭教主、冲静元师,从长宁宫改居瑶华宫,皇后之位彻底被废黜。
皇后被废后,仁宗决心按照自己的心愿挑选新皇后,当时内宫女子中有一位陈氏颇得仁宗的喜爱,于是他就想立陈氏为皇后。但是陈氏的父亲陈子城原来只是一个寿州的茶叶商人,仅仅靠捐纳才被授予低品文官,门第实在太低,以中书门下平章事吕夷简、枢密副使蔡齐等为首的大臣们纷纷劝谏仁宗不要立如此身份低微的女子为皇后,仁宗的养母杨太后(章惠皇后)虽然也喜欢陈氏,但为了朝廷的观瞻和朝堂的稳定,同样也劝仁宗不要和大臣们对着干,还是早点将陈氏遣送出宫为好。
赵祯
最终,为了朝廷和皇室的尊贵体面,仁宗不得不忍痛割爱,把陈氏送出宫去,并按照杨太后的吩咐在朝中大臣家族中挑选新皇后人选。因为当年曹玘长女和李植成婚之夜遭遇了丈夫逃婚、并留下了“丑女”的误会,而且曹家门第高贵、武将世家出身,所以文臣们一致认为曹氏是新皇后的最佳人选:出身又高贵、家族又是武勋世家,最重要的是不漂亮——“貌寝不至于惑君”。
就这样,在宰执重臣们的推荐下,时年十八岁的鲁武惠王曹彬孙女曹氏奉诏入宫,先由杨太后亲自教导,以备宫中礼仪;次年,即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曹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成为仁宗的第二任皇后,而据《宋会典》的记载,曹皇后是宋代第一位行册封之礼的中宫皇后。
实话实说,曹皇后不是个“丑女”,但确实不漂亮,尤其又是养母和大臣们强行塞给仁宗当皇后的,所以她从进宫伊始,就得不到仁宗的喜爱,平日里相处都是客客气气、甚至有些疏远,仁宗对她的态度是“敬而远之”,他最宠爱的,还是出身南方的张贵妃(温成皇后)。
仁宗因为和曹皇后关系不是很紧密,而曹皇后也端庄有余而温婉不足,平日里行事有些古板,所以仁宗不大愿意和皇后亲近,因此曹皇后入宫三十年一无所出,没有诞育过子嗣。仁宗一共三个儿子,十三个女儿,都是其他后宫嫔妃所生。
仁宗虽然儿女众多,可是三个儿子一个也没有养大,最大的也不过只活到两岁就夭折了,十三个女儿里,养大的也不过区区四人而已。而早在景祐二年(1035年),二十五岁的仁宗因尚未生下任何子女,为了添个“引弟”的好兆头,所以他把堂兄——汝州防御使、宁江军节度使赵允让(太宗之孙、商王赵元份之子)第十三子、四岁的赵宗实接到宫中,交给曹皇后抚养,意在增加多子多孙的好彩头。
赵祯
赵宗实入宫后第三年,仁宗长子赵昉出生,虽然出生一天就夭折了,不过总是一个好兆头。宝元二年(1039年),仁宗次子赵昕降生,而且看起来健康得很,放下心来的仁宗用绿车旄节、奏箫韶部乐,把实际上的养子赵宗实隆重地送回到亲生父亲赵允让的府上,让赵宗实归宗,并晋封堂兄赵允让为汝南郡王,授同平章事、判大宗正司等职,表示对堂兄的感激之情。
当年仁宗还未出生时,其父真宗赵恒也是连丧五子,所以也是用绿车旄节把侄子赵允让接到宫中作为养子。直到第六子赵受益(即日后的仁宗)出生并平安长大后,真宗才把赵允让送回其父赵元份的府中,让他归宗。赵允让、赵宗实父子二人两次成为两代皇帝的养子、预备皇储,确实让人感叹世事难料。
在赵宗实入宫后不久,曹皇后怕他一个人在宫中孤单害怕,于是将自己的外甥女高滔滔(即曹皇后妹妹的女儿)也接到宫内居住,两个小孩子时常在一起玩耍、读书,久而久之,这两个同岁的小孩儿就有了青梅竹马的感情。
赵宗实出宫后,高滔滔依旧被留在宫中抚养。而仁宗次子赵昕、三子赵曦接连在幼年时夭折,这让仁宗沮丧不已,不过他还是打起精神,决心一定要继续诞育皇子。
庆历七年(1047年)正月,曾经的皇帝养子赵宗实已经年满十五,按制将要举行婚礼。仁宗于是为养子在朝臣勋戚中物色合适的适龄女孩,作为他的良配。曹皇后曾经抚养过赵宗实四年,秉承着“亲上加亲”的原则,她便向仁宗大力推荐曾经和赵宗实幼年时在一起生活接触过的外甥女高滔滔,请仁宗为两人赐婚。
高滔滔
高滔滔是开国功臣高琼的曾孙女、还是曹彬的曾外孙女,家世显赫,世代勋贵,和宗室门第相当,并且她和赵宗实自幼就认识并曾经在一起共同生活了几年,感情很是深厚。仁宗对于这个人选也很满意,于是,这一年的三月,仁宗正式给他们赐婚,将高滔滔嫁给了赵宗实,加封为京兆郡君,并赐其名为“高正仪”(滔滔是她的乳名)。这一桩天作之合,使朝野上下有了“天子娶媳、皇后嫁女”的美誉。
皇祐二年(1050年),四十岁的仁宗因为迟迟没有再生下儿子,心里没底,所以把养子赵宗实封授为右卫大将军、岳州团练使,潜在的意思是备份为皇储。不过明面上,仁宗和赵宗实都很有默契地避免直面此事,以免使人误会,从而威胁到皇权。
嘉祐三年(1058年),仁宗已经四十八岁,但依旧后嗣无人,社稷或将因此不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韩琦、御史中丞包拯等朝臣便当面向仁宗提议立皇太子之事。仁宗心里不甘心,但又无可奈何,只得同意商议。但此时后宫多位妃嫔怀有身孕,于是心存侥幸的仁宗说等到后宫妃子们生产后,再视情况商议皇储事宜。
此后直到嘉祐六年(1061年),仁宗最后一个子嗣——皇十三女出生,随即夭折,五十二岁的仁宗再也不期望自己能生下儿子,于是在这一年十月授予养子赵宗实为秦州防御使、知宗正寺、岳州团练使,按照皇子的待遇给予赵宗实各种特权。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赵宗实被正式立为皇子,改名赵曙,入居皇宫清居殿。从此以,赵曙每天两次朝拜仁宗,并不时入寝殿服侍仁宗。九月,赵曙被加授巨鹿郡公。至此,赵曙的储君地位得以确定。
在赵宗实入宫以及日后大婚、屡次加封并立为皇子的过程中,其养母曹皇后对他都是关爱有加,尽到了做母亲的责任。但是赵宗实因为身份和所处的位置实在是太尴尬了,过多地表现和过分地亲近宫内长辈都不合适,皇权争斗中容不得差池,搞不好就会成为牺牲品,这造成了他从刚成年时就经常担惊受怕、惶恐不安,因此身体不是太好,精神上也高度紧张,逐渐有了一些偏执和逆反心思萌芽。
赵曙
同时,因为仁宗一直不想承认自己生不出儿子,期待着能够诞育亲生儿子继承大位,所以对于赵宗实这个养子总是有诸多隔阂,生怕他储君地位稳固后,自己又生出了儿子,那么将来养子对亲儿子会有莫大的威胁。因此仁宗虽然和赵宗实名为养父子,其实彼此间没有多少感情,甚至还有过互相提防的时候。直到仁宗快五十岁了,身体方面确实不能再诞育子嗣了,这才不甘心地把赵宗实立为皇子,作为皇储对待。但晚年的仁宗依旧对养子心存芥蒂,看到他就心里就想起早夭的三个亲儿子,即悲伤又焦躁,还有些心堵,实在是对赵宗实好不起来。即使赵宗实改名为赵曙、正式入居大内清居殿、成为事实上的储君后,他也没得到皇太子的名号,仅仅是一个巨鹿郡公而已。
在仁宗和赵曙这父子俩之间,作为妻子和母亲身份的曹皇后很是尴尬,她不能做出有别于皇帝心意的动作去过分关爱养子,也不能特别照顾养子而刺激到皇帝,实在是很难做人。只能尽力安抚两边,勉力维持着皇宫中的和气。
庆历八年(1048年)四月,还没成为皇子的赵宗实得到了他的第一个孩子,其妻、京兆郡君高正仪(高滔滔)为赵宗实诞育长子。这个孩子的外祖母曹氏是曹皇后的亲妹妹,而曹皇后一辈子没有亲生儿女,所以对娘家的子侄辈都十分疼爱,外甥女高滔滔又是自己亲自做媒嫁给了养子,这下诞育了长子,更是让曹皇后欣喜无比。于是孩子满月之后,曹皇后奏请仁宗,为其赐名为“赵仲针”,稍长之后便授卫率府副率。
赵仲针幼年时,经常随母亲进宫探望姨外祖母曹皇后,并以聪明伶俐、乖巧观色的性格颇得曹皇后的钟爱。在其父赵宗实最被确立为皇子后被,年轻的赵仲针也随同父母搬进宫居住,入居庆宁宫,时常能够侍奉于祖母曹皇后驾前。此后,赵仲针升迁至右千牛卫将军。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在赵曙被确立为皇子之后半年,五十四岁的宋仁宗赵祯带着没有亲生儿子继位的遗憾,在东京汴梁皇宫驾崩。当时赵曙还只是皇子,并没有明确为皇太子,也不是仁宗的亲儿子,所以其中有很大的漏洞可以钻。为防止仁宗驾崩后有宗室趁乱夺位,曹皇后临危不乱,立即封锁皇宫内外,收缴了所有宫门钥匙,严守皇帝驾崩的消息,然后派人召唤在清居殿的赵曙马上赶到仁宗寝宫,又召韩琦、欧阳修等宰执大臣入宫,通知他们皇帝已经驾崩,现在皇子守候在此,请他们主持大局,奉皇子赵曙登基继位。
韩琦
大臣们看到曹皇后处变不惊,已经完全控制了皇宫局面,并且毫无私心,一心只想让有皇子名分的赵曙继位登基,都是赞叹不已,对曹皇后的吩咐更无二话。于是,嘉祐八年(1063年)四月初一,曹皇后以仁宗的名义发布遗诏,命皇子、巨鹿郡公赵曙继承皇帝位,同时让文武百官进入皇宫,于仁宗灵柩前致哀哭悼,然后由韩琦当众宣读仁宗遗诏,让嗣皇帝到东殿接见前来致哀的文武百,并正式举行即位仪式,这就是北宋第五代皇帝——宋英宗。
英宗在登基前受过养母曹皇后莫大的恩惠,按道理说登基后应该要对曹皇后孝顺有加才对,可是因为当年和养父仁宗皇帝之间的隔阂以及相互提防猜忌的经历实在是太过于揪心,所以英宗无论如何对于驾崩了的养父都做不出发自内心的悲伤和哀悼,甚至还有一些怨恨。同样,他还把这种疏离和怨恨转到了原本待自己很好的养母曹太后身上,由此引发了让朝野都深感诧异和不安的“两宫失和”。
英宗即位后,不但在仁宗的大殓仪式上表情冷漠、举止失常,甚至在仁宗发丧的时候拒不出席,只说自己病了,无法成服。是司马光询问太医院太医、并取得了英宗的脉案后,才发现皇帝是装病,紧急入宫奏对,这才使英宗不情愿地出席了葬礼。可是在典礼上,身为孝子的英宗全程不发一言、不流一滴泪,神情极为冷淡,让在场的群臣惊诧万分,认为皇帝此举简直是有悖人伦,可是英宗一概不管,自我如故。
仁宗十三个女儿中,有四个平安成人,到仁宗驾崩时,其长女岐国公主(福康公主)已经出嫁,驸马是仁宗的表弟李玮。可是福康公主和李玮夫妻之间因为一些琐事、以及李玮之母杨氏的横加干涉导致关系很是恶劣,福康公主因此还受了刺激、得了疯病,和李玮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仁宗因此免去李玮驸马都尉官职、降为建州观察使、知卫州。福康公主则被接回皇宫居住,留居于大内,以避免和李家接触。
除了已经出嫁然后又被接回宫的福康公主外,仁宗还有庆寿公主、宝寿公主、永寿公主这三个女儿(平安长大),在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驾崩时,她们都只有四五岁而已,没有婚配,依旧和母妃住在宫中。
赵曙
英宗和仁宗之间心存芥蒂,所以在仁宗驾崩后,才不管不顾地做出许多不合孝道的事情,让群臣哗然。在他登基之后第二个月,就借口自己的女儿们已经是公主了,需要进宫居住,然后将名义上的妹妹、仁宗的四个女儿各晋一级封号,岐国公主(福康公主)晋封越国长公主,庆寿公主晋封惠国长公主、宝寿公主晋封顺国长公主、永寿公主晋封荣国长公主,让她们统统搬出现有寝宫,到另外的“闲宫”去居住(福康公主被送回李家,由李玮之兄、殿前司指挥使李璋负责照看,和驸马李玮不见面,以免疯病发作)。就这样,仁宗的四个女儿,被名义上的兄长英宗赶出了原有的宫室,只能独自在闲宫居住(庆寿公主、宝寿公主、永寿公主当时只有几岁,只能由保姆和內侍负责照看)。
在把名义上的四个妹妹赶出后宫中的原有居所后,英宗又开始和养母曹太后怄气、针锋相对了,他公开和宰辅韩琦抱怨说:“太后于我无恩。”这就是睁眼说瞎话了,如果曹太后对英宗没有恩的话,他连娶高滔滔都没门,更别提仁宗驾崩后能够顺利登基继位了。当时只要曹太后稍微偏心一点,宗室中有的是人可以入宫承继大统,他赵宗实(赵曙)说到底只是个皇子,还是过继的养子,在身份上没有超越其他宗室子弟的特殊地位,当时如果曹太后坚持的话,另立他人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曹太后坚守了自己的公心,关闭宫门召集大臣,主动迎立了皇子赵曙,这样大的恩德,英宗登基后就翻脸不认,实在是太自私和不孝了。
就在英宗驱赶仁宗的女儿们出宫、又和养母曹太后闹翻之后,他突然间患了疾病(精神方面高度压力所致),致使整个人变得神神叨叨、疯疯癫癫,神志不是很清楚,不能处理政务。于是,在群臣的奏请下,曹太后出面“权同处分军国大事”,就是俗称的“殿后垂帘听政”,曹太后也是北宋第二位垂帘听政的太后(第一位是仁宗的嫡母、章献明肃刘太后)。
这一次听政处分军国大事,曹太后一直“垂帘”了十三个月,直到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英宗的病大致痊愈了,曹太后才撤帘归政,将大权交回给养子。在曹太后看来,自己并没有趁儿子生病时攫取权力,而是兢兢业业代为处理政务,儿子病好了又马上归还了权力,这样大度的做法,总能得到儿子的认可,从而缓和母子间的关系了吧。
但是英宗一方面出于极度的皇权排他性,觉得养母轻松就获取了“垂帘”的权力,那以后自己的皇位随时都有威胁,另一方面他内心还是耿耿于怀当年仁宗对自己的猜忌和提防之心,认为太后和仁宗心思一样,并没有真正拿自己当亲儿子,所谓“垂帘”,总是不信任自己的体现,拿自己当外人。
赵曙
在这种狭隘思想的引导下,英宗和养母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他对曹太后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淡,最后发展到连日常的请安问好程序都免了的地步。曹太后经常一个人在寝宫中伤心流泪,身边也没人来劝慰,实在是很凄凉。
这还不算,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英宗病愈后半个月,他就授意韩琦等宰辅讨论自己的生父名分问题。英宗的本生父赵允让,生前封汝南郡王、同平章事,嘉祐四年(1059年)去世后享赠太尉、中书令,追封濮王。不过当时距离仁宗大祥(古代丧礼仪式,父、母丧后第二十五个月举行的祭礼称大祥)还有一年,所以在群臣的劝说下,英宗下诏命明年仁宗大祥后再议。
治平二年(1065年)四月,仁宗大祥已过,英宗于是再次下诏要求诸臣议定自己的生父濮王赵允让、以及濮王正妻谯国太夫人王氏、襄国太夫人韩氏,还有自己的生母仙游县君任氏的名分。从表面上看,英宗的这个诏令是尊崇本生父母,给他们议定应有的名分,其实,英宗这么做的内在想法是从宗法上否认自己是仁宗和曹太后的养子,从而从宗法礼制上断绝和仁宗及曹太后的父(母)子关系,彻底了断和仁宗之间的恩怨纠葛。
从宗法人伦上来说,英宗过继给仁宗后,就要称呼仁宗为“父皇”,而称呼生父汝南郡王赵允让为“皇伯”,赵允让和仁宗先后过世、英宗也登基称帝后,他应该称仁宗为“皇考”(对濮王赵允让继续称为“皇伯”)。但是英宗的愿望是直接将生父和嫡母、生母追尊为“皇考、皇妣”,并追上“帝号、后号”,从宗法和礼制上纳入皇统的范围。而在英宗的诏令被送到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后,顿时就在朝堂之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由此引起了历时十八个月的宗法礼仪争执,因为赵允让的追封王号为“濮王”,所以这场英宗对生父的尊礼名号争论就叫做“濮议”。
“濮议”的过程非常复杂也非常曲折,经过漫长的朝堂争论,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在曹太后亲自签署了赞同文书的情况下,英宗得以在垂拱殿召集韩琦、欧阳修等宰辅,议定了濮王的名分,以濮王称“皇考”,濮王正妻谯国太夫人、襄国太夫人、英宗生母生母仙游县君称亲,濮王陵墓为园寝,在园寝内立庙,濮王加尊号“皇”,三位夫人加尊号“后”(不是皇帝和皇后,就是单称皇、后,和真正的皇帝、皇后还是有区别)。
欧阳修
就这样,英宗终于达成了尊崇本生父母的夙愿。而曹太后为什么在和养子不和的情况下却一反常态地签字同意了追尊濮王的旨意呢?有的说是被欧阳修诓骗,在酒后误签了赞同旨意,事后很是后悔;也有的说是韩琦、欧阳修等大臣沟通结交了太后身边的亲信内侍,他们最终说服了曹太后和英宗搞好关系,签字同意追尊濮王,以缓和两宫之间紧张的气氛。无论如何,这道旨意确实是曹太后自己亲自签署的,白纸黑字,万万不能抵赖。
按照英宗的本意,仅仅追尊亲生父母为“皇、后”是远远不够的,他最终的目标是将父母的称号正式确立为“皇帝、皇后”,然后迎入太庙追尊庙号加以尊奉,而之前的养父母仁宗和曹太后,可想而知一定会在这个终极目标实现后被英宗抛到一边去,能够得到“皇伯考、皇伯妣”的尊称,就算烧高香了(五百年后的明朝,和宋英宗一样情况的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就做到了这件事情)。
就在英宗准备再接再厉、更进一步尊崇亲生父母,并彻底否认自己是仁宗和曹太后的养子、断绝和仁宗父子关系的前夕,治平三年(1066年)十一月,英宗的精神疾病再次复发,并不可收拾,身体状况极度恶化。十二月,在韩琦的强烈要求下,处于短暂清醒期的英宗立长子、颍王赵顼(嘉祐八年九月,英宗登基后,将长子赵仲针改名为赵顼,封同平章事、淮阳郡王,然后进位颍王)为皇太子,预备承继大位。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初八,在位只有三年多一点,却有一年多都不能履行皇帝职责的英宗赵曙因病情恶化而驾崩于皇宫福宁殿,时年三十六岁。皇太子赵顼奉遗诏继位,改明年为熙宁元年,同时大赦天下,尊祖母曹太后为太皇太后,母亲高皇后为皇太后,立正妻、太子妃向氏为皇后。赵顼即北宋第六代皇帝——宋神宗。
神宗幼年时,就得到过祖母(名义上的)曹太皇太后的关爱和抚慰,因此和祖母关系极好,感情融洽。他和父亲英宗完全不一样,对曹太皇太后的孝顺是发自内心、真心实意的,英宗在位时地位已经岌岌可危的曹太皇太后,终于在孙儿成为皇帝后,过上了舒心且安逸无比的幸福晚年生活。
赵顼
为了安慰祖母被父亲英宗深深伤害过的内心,神宗登基后就立即中止了对于本生祖父母的尊崇礼制,原本濮王和三位夫人谯国夫人王氏、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英宗生母)已经被尊为“皇、后”,下一步就是要正式上谥号,加帝号(后号),这本来是英宗即将要做的事情。可是在英宗患病驾崩后,神宗刚刚即位时,就立马搁置了此事,并在事实上终止了“濮议”的继续进行,给濮王夫妇加尊号、谥号的事情也不了了之了。之后,濮王止称王谥号为“濮安懿王”,三位夫人也止称“王夫人”,英宗给亲生父母所上的“皇、后”尊号,再也不曾提起。同时,神宗对祖母太皇太后关怀备至、早晚问安,极尽孝道。孙儿如此善解人意,孝顺懂事,这让受了养子三年多闲气的曹太皇太后欣慰不已,从此过上了安享天伦的幸福生活。
而对于仁宗的四个女儿、自己名义上的姑母,神宗也一一加以优待,即位后,他立即晋封姑母福康公主为楚国大长公主、姑母庆寿公主为许国大长公主,姑母永寿公主为邠国大长公主、姑母宝寿公主为冀国大长公主,同时让她们都搬回皇宫内原居所居住(福康公主因为已成婚,依旧住在驸马李玮的府中,但是神宗对她厚加赏赐,以安慰这个婚姻不幸的姑母)。
此后,福康公主在熙宁三年(1070年)郁郁而终,时年三十三岁,神宗闻讯后亲自前往驸马府探视。在得知姑母过得并不如意,甚至有些被李家不管不顾、刻意慢待,导致生活窘迫、供养不足的情况后,年轻的神宗勃然大怒,严厉惩处了姑父李玮,将他贬为郴州团练使、陈州安置,无诏不得返京,算是为婚姻不幸、半生凄苦的姑母福康公主大大出了一口恶气。
对于庆寿公主、永寿公主、宝寿公主这三位比自己年纪还要小一截的姑母,神宗同样尊奉有度、优待 至极。三位姑母成年后,神宗分别给他们选取了合适且顺心的驸马、赐予大婚,其中庆寿公主的驸马是吴越王钱镠的后裔、朝廷大臣钱惟演之孙钱景臻,永寿公主的驸马是曹太皇太后的堂侄、左领军卫大将军曹诗,宝寿公主的驸马是开州团练使郭献卿。
除了永寿公主因为驸马曹诗作风不谨、导致抑郁成疾早逝之外,庆寿公主、宝寿公主都得享寿永,庆寿公主更是活到了南宋绍兴年间,寿高八十六岁,历经七代皇帝的恩遇,是仁宗子女中,寿数最高之人,可谓享尽了人间荣华富贵。她的第三女信都郡主钱氏,在崇宁元年(1102年)奉旨和姨母福康公主的养子兼嗣子李承徽成婚,亲上加亲,以承宗亲之谊。
赵顼
对于几位姑母,神宗尽到了子侄辈的义务和责任,奉养优渥,而对祖母曹太皇太后,神宗更加礼敬尊崇,凡事都要让祖母高兴了才行,有时候出游巡幸,神宗一定要亲自扶着祖母缓缓而行,或者用专门打造的、镶有金饰宝石的软轿抬着祖母出游,尽力让太皇太后舒心开怀。
而曹太皇太后对于孙子的孝心也欣慰无比,时常关爱他的生活,听说孙儿喜欢骑乘带有珠玉的马鞍后,曹太皇太后特地找人打造了一副上等精品马鞍送给孙儿,这让神宗感动不已,亲自到太皇太后的寝宫庆寿宫宫中拜谢。这对并没有血缘关系的祖孙之间感情和睦融洽如此,在当时的朝野内外传为美谈,祖慈孙孝,其乐融融。曹太皇太后幸福的晚年生活,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况下持续了十二年。
元丰二年(1079年)初,曹太皇太后因为年齿已老,身体衰弱,不幸患上了水疾(伤寒病),身体迅速垮了下去。神宗得知后心急如焚,想尽各种办法,让太医院为太皇太后诊治,期待祖母能够痊愈。但太皇太后的病势十分沉重,虽经太医们用心治疗也无法康复,在延宕了半年之后,元丰二年(1079年)十月,入宫四十六年、身历三朝,从皇后、皇太后一直做到了太皇太后的曹氏因病重而不治,崩逝于庆寿宫内,年六十四岁。
太皇太后崩逝后,神宗悲伤不已,为此辍朝七日。在给太皇太后大殓时,神宗亲自在场检视,看到祖母生前曾用过数十年的头饰和物料后,睹物思人的神宗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流泪不止,当时太皇太后宫中的侍女及皇帝身边的內侍们无不动容,皆跪拜哭泣。这是曹太皇太后和神宗赵顼这祖孙之间相处融洽、感情深厚、祖慈孙孝最鲜明的体现。
       此后,神宗将祖母风光安葬于祖父(名义上的)仁宗的永昭陵中,又下诏将太皇太后之陵易名为山陵(宋代皇后之陵止称园陵,皇帝之陵才称山陵,神宗用这种特别的高规格,来表示对祖母的尊崇和孝敬),并给祖母加尊了谥号为“慈圣光献皇后”,以此纪念她贤良淑德、胸襟开阔、慈祥温和的一生。有孙孝顺如此,曹太皇太后地下有知,应该心满意足、安心瞑目了。
 

Copyright © 2014-2025 Www.ai-classes.cn 爱句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