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板:历史长河中的记事与礼仪之工具
随着历史剧的热播,我们不难发现,古代官员上朝时手中总会持有一块“板子”。这块看似简单的“板子”,实则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它的名字叫做笏板,也叫朝笏。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笏板的由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作用。
笏板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当时,执笏已成为礼制中的一项重要规定,诸侯上朝时手中必执牙笏。这一传统历经春秋战国,直至满清入关才被废除。各朝代的笏板材质各异,有玉制、象牙或竹片制成,其长度、宽度都有严格的规定。《礼记》中记载,笏板长度约为两尺六寸,宽为三寸。
笏板的作用主要有三点。它如同现代的备忘录。大臣们在向皇帝汇报工作时,由于事项繁杂,容易遗忘,于是就将需要汇报的事项记在笏板上,以防遗漏。笏板也是记事本。除了大臣们需要上报的事项,皇帝也会下达命令,为了防止遗忘,大臣们会将这些命令记在笏板上。笏板还有一项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挡住自己的脸。上朝时,大臣们的目光要望着笏板,以示对天子的尊敬。在古代,仰面视君是大不敬的行为,未经皇帝允许,大臣不得抬头直视皇帝。
在纸张未被发明之前,笏板是大臣上朝时重要的记载工具。纸张发明后,它则成为了礼节性的用品。到了唐代,笏板开始有了品级之分,五品以上官员使用象牙制的牙笏,六品及以下的则用竹笏。不同品阶的官员,其笏的形状也有所不同。到了宋代,这种制度更加严格,五品以上官员用牙笏,五品以下的官员则不用笏。满清入关后,笏板被直接废除。
笏板不仅是古代大臣的记事工具,更是他们礼仪的一部分。它见证了古代社会的变迁,也反映了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今天,我们通过对笏板的了解,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古代社会的历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