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乱世之末,天下纷争,军阀割据。曹操凭借卓越的智谋和胆识,逐渐在东廷崭露头角,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被封为魏公,国号为魏,治所在邺。延康元年,曹操逼迫汉献帝退位,正式建立曹魏,定都洛阳。
那么,为何曹操一生未曾夺取汉朝江山自称帝呢?
自汉朝混乱之际,汉献帝已成为权臣手中的傀儡。曹操将其迎接入许昌,虽未必出于忠君勤王之心,但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天命为己任。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特殊地位,逐一消灭诸侯,平定了叛乱,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富庶地区。
曹操并未篡夺汉室,代汉自立。这并非因为他对汉室忠心耿耿,而是形势所迫。东汉王朝虽名存实亡,但皇室情结仍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汉献帝虽年幼无知,却不乏忠诚的将领。曹操所提拔或收服的将领,在东汉王朝和集团之间二选一的时候,很难保证他们会站在哪一边。曹操不愿轻易引发内乱和战争。
公元220年,孙权上书称臣,劝说曹操称帝。曹操看完来信后警觉地骂道:“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这是对孙权的警惕,也是对代汉而立政治风险的评估。当时有些大臣认为曹操功勋卓著,羽翼丰满,应顺应天理民心,黄袍加身,代汉自立。曹操知道自己的生命已不多,他宁愿将阻力估计得更高更大,也不愿冒险身败名裂。
曹操曾两次有机会名正言顺地代汉自立。第一次是在公元200年,他宽待了企图发动宫廷政变杀害他的董承等人;第二次是在公元214年,他仅仅处决了伏皇后的父女弟兄等人。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长达24年,整个北方都是他南征北战打下的,与东汉王朝的江山社稷无关。他不敢轻易黄袍加身,这说明从臣位到君位的转变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曹操的谨慎和理智使他没有一蹴而就地篡夺汉室,而是选择了建立新的王朝——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