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龙”一词最早源于《左传》。后来,这一说法也在其他历史文献中得到了沿用和提及。
据史书记载,天降雌雄二龙,孔甲无法饲养。正当陶唐的后代刘累向豢龙氏学习了驯养技术,并成功为孔甲饲养龙。孔甲十分满意,赐他姓御龙氏。一次雌龙死亡后,刘累将其加工成美食献给孔甲,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尽管这个故事出现在《左传》和《史记》中,但仍有很多人将其视为神话传说。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养龙御龙的故事归为传说。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描述的“龙”并非虚无缥缈的存在。在先秦的经典文献中,关于“龙”的描述主要出现在《左传》、《国语》、《周易》等书中,其中以《左传》最为详细。例如,《左传》中记载郑国发生大水时,龙在时门之外洧渊争斗。这表明龙是真实的动物,常见于深山大泽之中。
除了文献记载,还有关于养龙的实例。据记载,就曾经有人担任过养龙官,从滩涂上抓了十几条龙来饲养。这进一步证明龙是实实在在的动物,具有一些特定的生活习性。例如,它们靠水或近水生,多在野外滩涂活动,和蛇的生活环境相似。人们对龙的态度并非只有敬畏,甚至有时将其看作是不祥之物。
基于以上分析,一些学者认为上古时期中原地区或黄河流域出现的龙可能是鳄鱼。鳄鱼的生活习性与文献中描述的龙相似,如它们有四足、有鳞甲,且出现时常常伴随风雨雷电。随着气候和环境的变化,鳄鱼在北方的数量逐渐减少,最终在北方绝迹。而南方的鳄鱼则继续生存下来,如扬子鳄至今仍在长江流域生活。
我们可以设想,上古时期人们可能将鳄鱼视为龙。随着鳄鱼的逐渐消失,其形象与其他元素结合被神化。而南方的鳄鱼则一直保留其形象并流传至今。对于龙的崇拜和想象,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未知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