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虹桥,又名利往桥,矗立于江苏省姑苏城南五十里,于吴江县东门外太湖与吴淞江的交汇处。此桥独特之处在于它南截太湖,北跨吴淞江,自古便是太湖洪水外泄的主要通道,垂虹桥不仅是一座交通要道,更是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
据清《苏州府志》记载,自古以来,县城的江水汹涌分流,民众生活出行极为不便。北宋庆历七年,大理寺丞知县李向慰、王庭坚以木料建桥,使其成为了沟通两岸的桥梁。桥之壮丽,令人叹为观止,桥东西延伸千余尺,登高远望,万景在目,因而得名垂虹桥。
桥梁在战争中历经磨难,于元至元十二年毁于兵乱。不久,由都元帅宁王重建,仍为木桥,拥有85孔。泰定二年,桥梁经过改建,变为62孔的石拱桥,造型独特,长逾千尺。明清两代,桥梁不断修缮,但其基本风貌未变。
历史长河中,垂虹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在此吟诗作画,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王安石、钱公辅、袁桷、苏舜钦等文学巨匠,都留下了赞美垂虹桥的千古名句。米芾的亲笔诗刻碑置于垂虹桥畔,其中的“垂虹秋色满东南”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垂虹桥的秋日美景。
垂虹桥还有两大特色:一是亭北桥墩左右踏步墩墙上嵌有宋代测量太湖水位的两块《水则碑》,是太湖水利史上的珍贵文物;二是桥孔中寄生大量蝙蝠,孔内无蚊虫,使得夏夜来此的船只都停靠在孔内休息。
对联中这样描述垂虹桥的变迁:“从来橹接篙摩,不义天公,州县苦无垂虹达;以后车连马续,多情县宰,江湖喜有利往通。”上联回忆了建桥前的艰难,两岸间舟楫往来频繁却难以直达;下联则描绘了建桥后的繁荣景象,车马如流,隔河竟能畅通无阻。这种对比鲜明地表达了人定胜天的意境。另一联写道:“宋始建、无重修,汗血浇梁间,开镜千秋书史册;湖南截、江北枕,金银铸拱上,垂虹百丈谱诗篇。”这句对联赞颂了垂虹桥的悠久历史和壮丽景观。
如今,垂虹桥历经千年仍魅力不减,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它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风景让人流连忘返,成为了江南水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桥梁,乃连接世界的纽带,自古以来便承载了无数的历史传说与人们的情感寄托。今天,这座桥以其独特的名字、所处的地理位置、诞生的时代和雄伟的规模,成为了人们瞩目的焦点。它的建造过程凝聚了无数劳动者的辛勤汗水与智慧结晶,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与荣耀。这座桥的故事,一联便足以道破。
在历史的画卷中,这座桥犹如一位才子手中的杰作,每一笔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粗犷的线条勾勒出桥梁的轮廓,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它的细节。就像沙鸟在空中轻轻挥动翅膀,只需三两笔,便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这座桥,便是大自然与人类共同创作的杰作。
这座桥,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连接了过去与未来。在它的身上,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沉淀。它的建成,不仅仅是一项工程的奇迹,更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在这座桥的建造过程中,无数劳动者默默奉献,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心血。他们的努力,使得这座桥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骄傲。
这座桥,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它的建成,凝聚了无数人的梦想和努力。在这座桥上,人们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和力量。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得这座桥得以屹立不倒,成为了一道壮丽的风景线。这座桥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历史的永恒见证。一联赏桥之语,道出了这座桥的传奇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