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洛仓的夺取之后,瓦岗军的队伍日渐壮大,领粮食、加入队伍的人如潮水般络绎不绝,人数竟达几十万人。庞大的队伍背后,实际战力却令人堪忧。与此相对照,李渊在晋阳起事的军队虽然只有三万兵力,却因长期招募训练,精锐非凡。单纯从人数上看,瓦岗军似乎占据绝对优势,但实际上,李渊的正规军战力更胜一筹。
两位李氏英雄,出身背景相似,却命运迥异,一胜一败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主观与客观原因。李渊在史书中被描述为“性情倜傥豁达,为人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论贵贱都能赢得他们的欢心”。而李密在史书中则以聪明好学著称,性格方面并无特别之处。
李密加入瓦岗之时,正是瓦岗势力如日中天之际。他一路顺风顺水,因此所遇到的战斗大多是以多胜少。当他遇到强大的对手时,往往无法持久作战,一有败象便考虑招安投降,可见其自信心明显不足。瓦岗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主要由流民和流寇组成,没有稳固的后方粮仓。他们为了生存而反抗,主要以抢粮为主,哪里有粮仓就冲向哪里。这也导致了李密必须随波逐流,只要能够占领屯粮之地就能聚集军队。一旦无法达成目标,他的部下便会迅速离散。
李密的一系列低级失误导致号称百万大军的瓦岗军突然分崩离析。名将单雄信等人因对李密杀害瓦岗军原领袖翟让的不满而投降。在遭遇重大挫折、部下离心离德的危局下,通常足智多谋的李密失去了冷静。他放弃了投奔对自己有情的瓦岗军名将徐世勣,却选择了主动投降长安的李渊。最终他却被李渊陷害而出走,最终被杀的命运令人唏嘘。
可以说,李密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敌军的强大或内部的分裂,更多的是因为他自身性格的缺陷和战略上的失误。他的故事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有坚定的信念、足够的自信和正确的决策,才能战胜一切困难,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