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首次攻楚失利后,秦王亲自率军再次挑战楚国,这场战争堪称当时最大规模的灭国之战。今天,我将为大家深入解读这场战争的细节。
在讲述战争的具体情况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交战双方的地理位置。楚国在秦国的东面和南面,与秦国和齐国接壤。在战国后期,齐楚两国多年未发生战事,因此双方并未将对方视为主要威胁。特别是楚国,与秦国接壤,深知自己的实力无法与秦国正面抗衡,因此他们主要致力于自保,无暇东顾与齐国发生冲突。
我们重点关注的秦楚边境,除了东北方向外,其余边境均相邻。秦国的军事布局自北向南展开。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各个交战地区的状况。
陈城是楚国的旧都,曾在公元前278年遭受秦国的攻击,直至公元前241年楚王迁都寿春之前,陈城作为楚国都城共存在了37年。鄢陵在公元前575年曾发生晋楚之战,虽然楚国最终胜利,但两国都逐渐失去了争霸中原的势头。平舆是楚国边境的重镇,此地曾遭受魏国等国的侵犯,形成了防御工事的僵线。上蔡原是楚国的国都,后被迫迁都,而被楚国夺取的城市便是上蔡。城父是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城市,也是积粮屯兵的重要地区。下蔡位于淮河北岸,对于楚国都城的拱卫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优势。蕲南是楚国的后勤补给地区,而广陵则是楚国江北地区最大的据点。
而秦国的攻击方案始终是从颍川出兵,夺上蔡、占平舆,然后直插寿春。为何秦国选择的路线是从颍川自北向南打过去呢?这主要是因为秦国的水军并不擅长应对河流沼泽地带的水战,而楚国的淮河水师实力强大。秦国只能选择陆地行军更为方便的北面路线。在中国封建时代,大多数王朝的统一战争都是从北向南进行的。
公元前223年,王翦攻破寿春,秦国在楚地设立九江、长河、会稽三郡,历经800年的楚国自此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