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人来说,明朝那近三百年的统治似乎是一个奇迹。毕竟,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明朝中后期并没有涌现出众多的贤明君主,相反,平庸之君占据多数,甚至还有在位期间沉迷于木匠手艺、几十年不上朝的“奇特”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明朝能够保持如此长久的统治呢?
追本溯源,明朝的建国者为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每一任开国皇帝都高度重视文人的身份和地位,认为文官的权利要大于武将。受儒家学说影响的文人,讲究文人风骨,大多秉持忠臣不事二主的观点,自宋以后,文官造反的情况极为罕见。
到了明朝永乐时期,朱棣创立了内阁制度,帮助君主处理内政。起初,内阁掌握在皇帝手中,并未有实权,只是一个为皇帝提供政事的咨询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逐渐壮大,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后达到了顶峰。此时的内阁文官拥有空前的话语权,甚至形成了与皇权对抗的文官权力集团。
这些内阁文官先将国家政事的处理意见添加到大臣的奏折中,由皇帝进行批示。即便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的政事依然能够正常处理。这样,皇帝、内阁、司礼监之间逐步形成了三个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有点类似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
到了明朝后期,文官权力过大,导致贪腐现象极为严重。天灾不断,境内农民起义频发,再加上满清的入侵,国家陷入了危机。崇祯皇帝希望士绅地主能够缴纳田税,以度过难关。这一举措无疑触及了文官集团的利益,遭到了文官集团的一致反对。最终,崇祯皇帝无法抵挡这股反对力量,发出了“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也”的哀叹。随着这一声叹息的结束大明朝最终在明朝末年走向了灭亡的道路。虽然明朝在统治后期遭遇种种困难但是仍有许多值得后人借鉴和思考的地方对于我们今天的治理国家仍有深刻的启示作用让人们对于这一历史时期有着更多的深思和才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