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汉的辉煌时期,有这样一位将军,他在延熙十七年拜大将军,独掌军权,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主人公。他的生涯充满了波折,为了躲避未知的迫害,他曾前往沓中屯田避祸。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将军,竟然因为畏惧某个人连国都都不敢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接下来,让我们一同。
这位将军所畏惧的,是蜀汉宫廷中一位名叫黄皓的太监。黄皓善于阿谀奉承,深得后主刘禅的宠爱,日夜陪伴在侧。在诸葛亮执政的时期,黄皓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随着诸葛亮的逝世,朝廷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军事交由姜维掌管,政事则由费、蒋二人负责。朝廷中仍有正直之士,如侍中董允,他以侍中的身份兼尚书令一职,对黄皓的胡作非为进行了严厉的制止。董允的正义之声让黄皓有所忌惮,不敢轻举妄动。
随着四相的相继离世,朝政逐渐被佞人所掌握。黄皓与新人陈祗勾结,开始有机会参与政事。姜维虽然手握军权,但因常年在外征战,对朝中事务过问不多,与朝中大臣的关系一般。
姜维见黄皓祸乱朝政,便奏请后主刘禅将其处死。但后主刘禅昏庸糊涂,对姜维的奏请置之不理,还护着黄皓,让他向姜维谢罪。这一事件使得姜维和黄皓的关系急剧恶化。
姜维并非真的害怕黄皓,而是明白黄皓背后有后主刘禅的支持。刘禅亲小人远贤臣,很多一心为国的能臣武将都不受待见。黄皓在朝中培植心腹,影响力巨大。姜维也明白自己常年在外,朝中对其不满的大臣甚多。
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听从了郤正的劝谏,率领八万大军在沓中屯田避祸。他并非单纯害怕黄皓这个太监而避祸,而是明白在当时的朝廷格局下,自己没有必要去硬碰硬。
姜维的决策是明智的。他明白在当时的朝廷环境下,与黄皓硬碰硬并非明智之举。他选择屯田避祸,既保护了自己,也为蜀汉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