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的硝烟尚未弥漫至太平洋之际,美国保持着一种超然的态度,仿佛战争是一场遥远的戏剧,与其无关。但随着日本的侵略行径愈演愈烈,战争的火焰逐渐蔓延至美国本土,美国开始调整其立场。它开始积极支持中国的抗日斗争,向中国的战场输送了大量的援助。
1938年,美国宣布向中国提供一笔高达2500万美元的借款,用于购买美国的物资,并以桐油作为偿还的承诺。这一援助的开始,标志着中美关系的紧密化,以及美国在远东战略的重要调整。
1939年2月,《中美桐油借款合同》的签署,更是强化了这一合作的。那时的桐油借款不仅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美之间的友好交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的几年里,美国继续向中国提供了滇锡借款和钨砂借款,累计金额巨大。
而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华援助的规模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41年,随着中美《金属借款合约》的正式签字,中国以金属矿产为抵押,向美国借款的金额更加庞大。与此美国开始通过租借法案,以租借的形式向中国提供军火物资。更令人瞩目的是,罗斯福总统批准美国退役军人加入陈纳德组建的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即大名鼎鼎的“飞虎队”,帮助中国空军对抗日本侵略者。
在战时,美国对华提供的租借援助总额达到了惊人的8.457亿美元。除了部分借款外,大部分援助都是无偿赠予。美国将大量的兵器、飞机、坦克、车辆、船舶等装备运往中国,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援助不仅缓解了中国的经济压力,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为中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以说,美国的援助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深刻地改变了二战的历史走向。这段时期的中美关系,不仅体现了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也展现了美国在远东战略中的重大调整与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