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注音】shā dí zhì guǒ
【成语来源】出自古老的《左传·宣公二年》,承载着春秋时期的英勇战斗与深邃哲理。这一成语凝聚着先贤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释义解读】杀敌致果,即指英勇杀敌,取得胜利,建立功勋。在古老的战场上,士兵们以杀敌为果,以取得胜利为毅力,这一成语就是对他们英勇行为的赞美和纪念。
【成语韵味】这一成语,如同一首激昂的战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它不仅仅是对英勇行为的赞美,更是对战士们坚毅不拔、果敢决断的肯定。
【历史背景】在春秋时期的一次战争中,郑国听从楚王的命令攻打宋国。宋国军队在战斗中遭受重创,主将华元被俘。宋军士兵狂狡却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善良的心地。他在战斗中积极营救郑军士卒,却也因此沦为俘虏。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战争本质的思考:战争本是为了杀敌致果,而不是讲仁慈。正如成语所表达的那样,战士们在战场上应以杀敌为果,以取得胜利为最终目标。
【成语用法】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作谓语,用以指杀敌建立战功的行为。例如,“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实现了自己的杀敌致果的誓言。”
【近义词】致果杀敌,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即英勇杀敌,建立功勋。
【同韵词】诸如“救民于水火”、“熬油费火”等词语,虽然与“杀敌致果”的韵脚相同,但含义各异,各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用法。
【时代价值】这个成语虽然源自古代,但其价值和意义在现代社会依然不减。它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敢果断,不畏艰难,追求胜利。
【英语翻译】Kill the enemy and win honor,这一成语在英语中的表达,充分展现了其跨越文化、跨越时空的普遍价值。
【故事延伸】在鲁迅的《且介亭杂文附集·“立此存照”》中,这一成语被用来强调在特定行动中与战士在战争时的杀敌致果之间的绝对区别。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成语的深刻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场景。
“杀敌致果”这一成语,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