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sǎo mù wàng sàng。这个词语源自《汉书·酷吏传·严延年》。
在古老的历史篇章中,严延年,这位河南太守,曾面临一个令人心痛的情境。他的母亲从东海来到洛阳,本想与儿子共度佳节,却不期撞见严延年参与判决囚犯的一幕。母亲震惊,她感慨道:“我不愿在年迈之时见到壮年被刑戮。”她伤心欲绝,让儿子离开,回到东海去整理扫墓,等待着未来的丧事。这就是“扫除墓地,以待丧事”的出处,也是“扫墓望丧”的由来。
这个成语传达的是一种冷酷无情的现实和不可避免的报应。严延年的母亲亲眼目睹了儿子的残酷行为,明白到酷吏必将遭受恶报。在她眼中,严延年的行为就像在为将来的丧事做准备,扫清墓地,等待那一刻的到来。而这一天,果然在不远的将来降临了。
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严延年个人的命运预告,更是对所有人的一种警示。它告诫人们要心存善念,避免积累恶行。正如成语故事中所揭示的,“积善余庆,积恶余殃”。良好的行为会带来好运和幸福,而恶行则会带来灾祸和不幸。“扫墓望丧”不仅是一种命运的预示,更是一种道德的警示。
在历史的长河中,《隋书·隐逸传·李士谦》也有类似的描述:“高门待封,扫墓望丧”。它提醒我们,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应注重道德修养,避免走向邪恶的道路。因为最终,命运是公平的,善恶有报,一切皆有定数。
这个成语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故事背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传递出对道德和正义的坚守和追求。无论是在书面语还是日常交流中,“扫墓望丧”都是一个富有启示意义的成语,值得我们深思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