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一代雄主曹操离世,他虽务实且具远见,却未曾称帝,担忧时局不稳会成为众矢之的。而后继者却截然不同,他不仅追求实权,更要名正言顺地俯视天下。经过近一年的准备,终于圆了称帝之梦,并在洛阳登基,建立曹魏政权,改元黄初。
与此刘备在巴蜀众人的拥戴下,高举复兴汉室旗帜,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此时东吴的孙权却未有动作,他在忙什么呢?
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孙权在知晓曹丕与刘备相继称帝后,将都城从公安迁到鄂州并改名为武昌。他将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等六县合并为武昌郡。这一举动看似令人费解,但孙权的内心却早有谋划。
孙权并非不急于称帝,而是觉得时机尚未成熟。他命令查看天象的官员观察“星气何如”,虽有急于正名之心,但因得到的结论是“位次尚少,无以威众”,他决定先假意顺从,待时机成熟再图大业。他选择了“深绝蜀而专事魏”的策略。
黄初二年,孙权在武昌对文武百官进行训话时明确表示,向魏乞和只是权宜之计,最终仍要走上征战之路。他提醒百官时刻保持高度警醒,不可掉以轻心。
为了表示诚意,孙权向曹丕乞和归顺,不仅派出使者拜见,还解救了被囚禁的将领送回。曹丕也以皇帝名义册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荆州牧等。孙权并未将这些册封当作一回事,他只是做给外人看的表面文章。他在内部会议上表示,不接受魏国的册封并不影响他积蓄力量、等待有利时机为之后建国称帝做准备。
孙权深知,目前身处魏、蜀征讨的边界,威胁时刻存在。他提醒文武百官,崇尚谦虚简约并不能保障安全,更应时刻保持警惕。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自己的帝国,为此不惜采取一切策略手段。他的智慧和谋略,使他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