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流传着一种观点,认为他的七次航海之旅虽带有展示中国威仪、加强外交关系的政治使命,但同样包含着与西洋各国进行贸易的经济意图。他的船队被称为“宝船”,象征着寻找和带回珍宝的使命。
从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郑和的船队不仅将精美的瓷器带到海外,换取宝石、香料、药材和木材等珍贵物品,还允许船员自行贸易。这一行动吸引了众多东南亚商人的参与,他们跟随郑和船队进行商业往来。当郑和的船队抵达印度时,随行船只竟达八百艘之多,可见贸易活动的繁荣景象。
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简化为赚钱并不全面。这种看法忽略了贸易本身的本质——贱买贵卖。虽然郑和船队在海外大量采购物资,但回到国内后并无售卖记录,那么他们是如何获取利润的呢?这显然与常规的以赚钱为目的的远洋贸易不符。
那么,郑和船队采购的这些珍宝货物最终用途是什么呢?答案是它们被送入了内库。在宣德九年,由于郑和的七次航海以及西洋各国的进贡,内库中积累了大量的苏木和胡椒。为了解决官员的俸禄问题,这些物品被用来折现发放。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郑和船队在西洋的采购行为并非为了运回国内出售牟利,而是为皇家内府采办珍宝特产,以满足皇室的消费需求。
除了外交使命,郑和船队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为皇家内库服务。虽然远航耗费巨大,但并未给国家财政带来实际收益。随船而来的贡使团规模日益扩大,携带的贡物商品也越来越多,朝廷需要花费巨资进行赏赐。文官们认为这是一种浪费国家资源的行为,主张停止这一活动。
最终,英宗上台后,下令停止各地的采购以及西洋航海造船活动,结束了这一主要以采购奢侈品为目的的航海活动。大明王朝由于缺乏商品经济意识,未能通过航海活动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