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着关于梵天创造梵字字母Brāhmī的动人传说。这一故事不仅在中国文献中有记载,更在印度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据唐代的《大唐西域记》记载,梵天所制的文字包含了四十七个字母,这些字母构成了印度半岛最早的书写符号。西明寺的道世法师在他的《法苑珠林》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提到梵天为造书之主,其所创造的梵字书写方式是从右至左。还有佉卢书写的左行文字以及苍颉创造的下行文字。这些记载都为我们揭示了梵文字母的起源与演变。
梵文字母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从最初的Brāhmī字体,到后来的笈多字体Gupta、悉檀字体Siddham,再到如今仍在使用的天城字体Devanagarī。每个字母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在印度,人们甚至认为梵文字母中的每个字母都代表一种力量源泉,因此在修炼瑜珈时,人们会冥想着梵文字母。而在佛教中,梵文字母更是被广泛应用于真言的拼写,因为它们的发音和拼写绝对规则,能够保持真言的纯正梵文语音。
被称为天城体的梵文字母,因其悠久历史和在当今印度的广泛运用,被当代世界称为梵文字母。天城体字母是书写梵文的标准字母,得到印度界及国际的公认。关于其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因为梵文字母是由创造宇宙之神“大梵天”所创,因此被称为“梵文”,而天城体则是因为其看起来像天上的神灵所用的文字。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悉昙体梵文还是天城体梵文,正统的写法都是词与词之间没有空格隔开。现今有些人却人为地在词与词之间加上空格,这是不正规和不正统的做法。如19世纪印度手抄版梵文《梨俱吠陀》所示,正统的梵文写法在词与词之间是没有空格的。这种空格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梵文字母的法力。因此我们在学习和欣赏梵文时应该遵循正统的写法规范,以更好地感受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