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宣和二年至四年,一场由两浙农民发起的反抗腐败宋王朝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如火如荼地展开。
当时,北宋王朝腐败透顶,对辽和一味求和,朝廷设置“应奉局”、“造作局”,肆意掠夺农民,导致农民背负着沉重的田租、捐税和徭役负担,生活陷入绝境。在这样的背景下,青溪的雇工方腊,于宣和二年十月初九,借得天符牒之名,揭竿而起,号召民众起义。
起义军建立政权于青溪西北的帮源洞,年号永乐,方腊自称圣公。他们抗击官军,四周乡村纷纷响应,旬日之间,众至数万。
面对声势浩大的起义军,朝廷并未坐视不理。两浙兵马都监蔡遵、颜率官军前往镇压。起义军巧妙诱敌,以伏兵全歼官军。此后,方腊乘胜率众攻克青溪、睦州等地,镇压贪官,开仓济贫。
声势浩大的起义震撼了朝廷。宋徽宗闻讯后,撤消苏杭“造作局”,以松懈起义军斗志。朝廷调集重兵南下镇压。官军与起义军在杭州等地展开激战。方腊虽勇,但面对朝廷的百万大军,起义军终因缺乏正规训练和统一指挥,逐渐被宋军各个击破。
方腊率众苦战数月后,因城难守而分批突围,但遭宋军阻杀,损失惨重。最终,方腊被俘,于八月在东京就义。起义军的余部在浙东继续战斗,直至四年三月相继被镇压,起义告终。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的宋江并非被朝廷招安投降。实际上,他是战败而降的。而且张叔夜仅以千人就打败了宋江。凭宋江的实力,朝廷不可能派他去征讨方腊的百万大军。宋江征讨方腊并无历史依据,只是小说家的虚构。
这场起义虽然失败,但方腊和他的义军为反抗腐败统治、追求公平与正义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将永载史册,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