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沿桥,矗立在青海省的玛多县,靠近黄河的源头,是我国大江大河干流中海拔最高的桥梁之一,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黄河第一桥”。这座桥位于鄂陵湖与扎陵湖之间,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公路大桥。桥长87米,由5墩6孔构成,桥面通车部分的宽度达到7米,足以容纳两辆大型货车对开。桥的下部采用坚固的双柱式桥墩,上部则是美观大方的工字梁微弯板,承载力强,坚固耐用。从这里,青藏公路蜿蜒穿过。
西南连接玉树,你可以乘车前往瞻仰文成公主庙及其神象,东北则通往省会西宁,沿途可以参观大寺和湟中塔尔寺。回想过去,没有公路和桥梁的时候,从玉树到西宁的800公里路程,全靠牦牛运输,一趟就需要一个多月。而现在,有了这座玛多黄河桥,无论冬夏,乘汽车只需3天就能抵达。
每当夕阳西下,站在桥头,放眼望去,云海、霞天、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仿佛置身于南天门外、紫霄宫中,令人心旷神怡。
玛多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黄河源头的地方,这里立有“黄河源”石碑一通。附近著名的约古宗列渠如同一条喷珠溅玉的银丝带,扎陵湖和鄂陵湖则被誉为金葫芦。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展现出一片浓郁的藏乡风光。
在这座大桥上,有一副对联生动赞颂了它的壮丽与意义。上联写其高在高原之上,居高临下,看似众峰皆小弟;下联则因其近距源头,回眸间众桥似随从。这副对联运用比较手法,充满自豪感,赋予桥梁以生命,自然亲切,活泼动人。
另一副对联则描绘了桥下的壮丽景色。上联俯首观瞻,看黄河之水沿着银丝带般的约古宗列渠奔涌归海;下联举头探望,见金葫芦般的扎陵、鄂陵两湖连绵级级上高天。这副对联展现了山高河长、海阔天空的雄浑景观,读来视野开阔,精神振奋,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赞美之辞,流淌于河渠、湖泊之间——赋予“银丝带”、“金葫芦”的生动比喻
你是否曾被那蜿蜒曲折的河渠与湖泊所吸引,它们宛如大地的血脉,滋养着万物生长。今天,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份别样的魅力,感受那份深沉的赞美。
联语巧妙地将河渠与湖泊比作“银丝带”与“金葫芦”,形象生动,引人深思。河渠,如同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曲折,贯穿大地,滋养着生命的繁衍;湖泊,则像一颗颗金色的葫芦,镶嵌在大地上,闪烁着诱人的光芒。这样的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诗意,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上联表达了对母亲河的深厚感情。我们如同儿女般心怀感激,感谢母亲河的养育之恩。追溯历史长河,母亲河用她那甘甜的乳汁滋养了百代儿女,孕育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她见证了华夏民族的辉煌与荣耀,成为我们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
下联则是以母亲的口吻夸赞华夏儿女。我们不负母亲的精心培养和殷切期望,开疆拓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建造的桥梁通达四海,连接了东海西域、北国南疆。站在桥头,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便是这锦绣河山、无边风月。这份自豪感油然而生,让我们不禁挥动大笔、放声高歌。
这副桥联不仅包容了悠久历史和宽广地域,更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它赞美了母亲河,也夸赞了华夏儿女。这是一首颂歌,更是一首充满民族自强欲望的赞歌。
《书·禹贡》与《周礼·职方》中的九州,在这里被用来泛指全中国。这副桥联展现了全中国的壮丽河山和儿女们的豪情壮志。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座桥梁,感受那份民族自豪感,那份民族自强欲,那份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赞美之辞,流淌于河渠、湖泊之间,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份别样的魅力,感受那份深沉的赞美。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华夏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