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花桥,坐落于黔、桂、湘三省交界的贵州黎平县城南部地坪侗寨。这里的地坪,犹如一颗镶嵌在群山之间的璀璨明珠,一条江流将其自然分割为东西两半。而黎平花桥,便如一道绚烂的彩虹,横跨在江面最狭窄处,将侗乡与苗寨紧密相连。
这座桥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桥长56米,宽3.8米,离常水的高度为8米。其设计巧妙独特,河心以青石砌成石墩,与两岸的石基构成跨度为50米的双孔。桥墩之上是木梁结构,由两排各8根圆形长杉木叠架而成,全部采用榫接工艺,未见钉铆,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桥面铺着杉木大板,之上建有古色古香的长廊。
桥廊两侧设有1米高的桥栏,栏下是外挑1.4米的飞檐。这些飞檐不仅保护了桥廊的木结构免受风雨侵蚀,还赋予整座桥一种飞动飘逸的韵味。桥廊之上,更是建有三座鼓楼式的桥楼,中间一座四角飞翘、五檐叠罗,五层之上收束为四角四脊攒尖顶,给人留下巍峨秀美的印象。左右两座桥楼则是四层四角檐的歇山顶配楼,主次分明,相得益彰。整座桥的灰白相间的色调,使得它在水上呈现出一种明快的美感。
黎平花桥不仅是一座实用的桥梁,更是一件艺术品。侗乡的侗民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将这座桥打造成了一件集桥梁、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杰作。它不仅是侗乡的瑰宝,更是民族的奇珍。
传说,早先的侗乡地广人稀,交通极为不便。一位善良的侗家老汉,带着家人建起了这座桥,供人们通行休息。从此,各乡寨纷纷效仿,建起了许多风雨桥。而黎平地坪的这一座,因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工艺而远近闻名。近年来,国家拨款对其进行翻建,侗民们自发设计、施工,各村寨捐献了上等圆木。那些重达八百斤的巨型条石是从远处的山中抬来的。建桥过程中,瑶、苗、汉等各族人们都来相助,体现了民族团结和八方协作的精神风貌。
桥的建成,有人歌曰:“喜鹊花桥传捷报,黄莺绿树唱凯歌”。这座桥不仅是交通的要道,更是人们心灵的纽带。它的建成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是民族团结、协作的结晶。
桥景之韵,联语魅力尽显
大理市的桥景之美,仿佛让人置身于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之中。观桥如游崇圣三塔,水上观光,眼前展现的便是那古色古香的壮丽景象。桥塔高耸入云,犹如三圣塔之雄伟,让人心生敬畏。
而桥头的长廊,则让人感受到别样的风情。雨中的长廊,宛如颐和园中的一景,多姿多彩。廊桥的存在,不仅为行人提供了避雨之所,更增添了桥景的韵味。廊桥之美,引人入胜,发人遐想。
跨水枕山岗,桥身宛如金环,巍巍然融入自然之中。青龙白虎相伴,险峻壮观。谁持彩练在空中舞动,挂起彩虹般的桥梁?红梅紫竹共斑烂,桥身的彩绘与自然环境相映成趣,令人陶醉。
联语的魅力,在于其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文体。大理市的桥景之美,通过联语的笔触得以展现。上联以塔喻桥,下联以廊衬景,展现桥景的千姿百态。跨水枕山,挂虹飞阁,描绘出桥的英姿与风采。联语采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将桥景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桥不仅是交通的通道,更是艺术的展现。每一座桥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韵味。大理市的桥景之美,让人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通过联语的描绘,我们得以领略到桥景的千姿百态和无限魅力。桥景之美,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