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东的局面,历经父兄逝世后的严峻考验,他接过重担,展现出了卓越的主公才能。他坚守江东基业,寸土不让,可谓一代英豪。令人费解的是,面对重重压力,孙权却多次选择投降称臣。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在赤壁大战前夕,东吴的众多官员纷纷劝孙权投降曹操。那时的曹操,无论是还是战场形势,都占据绝对优势。孙权在鲁肃的启迪下,坚定了抵抗曹操的决心。周瑜的力挺更是统一了东吴君臣的思想。终于,赤壁一战,他们大败曹操,取得了辉煌胜利。那时的孙权,是何等的英勇豪壮!
但孙权的日子并未因此轻松。他先后夺取荆州的江北南郡,又从手中夺回江南三郡。在濡须之战中,他更是让曹操吃尽苦头。就在这样的强势之下,孙权却在建安二十二年向曹操投降了。这一年,东吴并未遭遇其他大的战事。
那么,为何在此关键时刻,孙权会选择投降呢?
当时孙权的东吴政权,已占据江南及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是当时除曹操外的重要政治军事力量。孙权自然成为曹操的主要攻击目标。赤壁大战后,曹操与孙权之间的交战接连不断。曹操不断征战,磨练军威,而孙权则面临两大敌人的威胁——不仅要对抗曹操的进攻,还要应对刘备的争夺。他的战线长、压力大,这种威胁对他来说是致命的。
与此刘备也在与孙权争夺荆州的控制权。孙权要求刘备归还借自赤壁大战时期的荆州南郡,但刘备以种种理由推脱。为此,孙权大怒,派遣夺取了长沙、桂阳和零陵三郡。而刘备也在此时攻下了原属孙权控制的公安。此后两家对荆州进行了分割。而在这些纷争之中,曹操趁机占领了汉中,随时都有可能进攻成都。形势之下,刘备与孙权选择了和解。但背后的压力仍然巨大。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孙权选择了向曹操投降。这种选择背后是形势的严峻和他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孙权的决策并非简单之举而是形势所迫下的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