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关于最终灭亡的诸侯国,为何是鲁国而不是齐国呢?或许有许多读者对此感到好奇。让我们一起跟随历史的脚步,共同揭开这尘封已久的谜团。
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山东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齐鲁大地”。这一名称的源头,便是春秋战国时期在此地存在的两个重要诸侯国——齐国与鲁国。在众多的历史记载中,许多人或许会有一个固定的印象:鲁国最终被齐国所灭。历史却并非如此。
据史书记载,真正灭亡鲁国的实际上是楚国而非齐国。那么,为什么最终灭亡鲁国的会是楚国呢?要解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回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齐国一直视鲁国为潜在的威胁,试图将其吞并。但在齐桓公之前,两国之间的国力差距并不显著,齐国尚未具备足够的力量来消灭鲁国。齐桓公继位后,虽然采取了“尊王攘夷”的策略,但由于鲁国与周天子有着同宗关系,并且紧密追随齐国,齐桓公也没有合适的借口来攻打鲁国。
随着齐桓公的离世,齐国陷入了长达几十年的诸子争位内乱之中。而在这一时期,鲁国的外交策略相对成功,他们通过与周边强大诸侯国的结盟,成功避免了自己被齐国吞并的命运。在战国时期,随着齐国的对外扩张战略转变为“宋先鲁后”,灭亡鲁国的战略意义对于齐国来说反而逐渐减小。
齐国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当齐国因灭亡宋国而引发五国合纵伐齐时,齐国一度濒临亡国。在复国后,齐国元气大伤,自然无暇再顾及灭亡鲁国之事。与此楚国在秦国的压力下节节败退,连其起家的江汉平原都失守了。
失守江汉平原的楚国不得不将都城迁至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其战略发展方向也随之转向东方。而鲁国地处楚国的东进步伐之中,且随着齐国和三晋的衰落,鲁国已无法找到有效的保护伞。在这样的背景下,楚国出兵灭亡了鲁国。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秦国也灭了周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