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华容道情节引人深思。在赤壁战前,诸葛亮夜观星象,早已料定曹操会败走华容,但他却派遣关羽前去把守华容道,似乎预示着一场人情往来。后来曹操在战败后,果然经过乌林向华容道退却。途中的曹操三次嘲笑诸葛亮的智谋不足,未在华容道险要之处设伏。每一次笑都引出大将抵抗,最终笑出关云长,关羽就在华容道前等候。曹军此时已无心再战,曹操只得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因旧日恩情释放曹操,让其得以回到江陵。然而这一切,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却有所不同。
历史上的曹操确实是从赤壁败退,经过华容道,但并未遭遇关羽的追击。他的大笑也仅有一次,笑的是虽有计谋却迟缓,而不是嘲笑诸葛亮的智谋。此时出现的敌情是刘备的追兵,但曹操已化险为夷。
为何在赤壁之战后,诸葛亮会选择放走曹操而不是杀掉呢?《三国演义》中的这一决策背后,实则与刘备的雄心壮志息息相关。刘备作为一方军阀,他追求的是争霸天下。若刘备在赤壁战后杀掉曹操,汉献帝将重新掌握大权,这对于以讨伐汉贼曹操为旗号的刘备来说,无疑会使其失去继续割据一方的名义。那些因匡扶汉室而投奔刘备的将士们也可能离他而去,使得他的争霸梦想破灭。
诸葛亮作为智囊团的核心,深知刘备心中的所思所想。即便他有能算出曹操撤退路线的本领,但为了助刘备实现一统天下的梦想,他仍然选择在华容道放走曹操。这样的决策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也展现了他对刘备的忠诚和对天下大势的深刻洞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诸葛亮的选择无疑为刘备的争霸之路铺设了一块重要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