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tóu mèi ér qǐ,源自《左传·宣公十四年》。
【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的某个阶段,楚穆王带领陈、郑、蔡三国共同进攻宋国。面对强大的敌人,宋昭公无奈选择投降。楚穆王在那时显得威风凛凛,对宋昭公发号施令。在他去世后,楚庄王继位,情势开始发生变化。
【成语释义】投袂而起,这个成语描绘的是一个人精神振作,立即行动起来的生动场景。投袂,即挥动袖子,这个动作充满了力量与决心,表达了强烈的反应和行动意愿。
【成语出处】这个成语出自楚庄王的故事。当他得知宋国杀了他们的大夫申舟后,他愤怒至极,瞬间投袂而起,立刻集结军队准备攻打宋国。
【成语用法】作谓语,用来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动的状态。比如,“犹谓人心思顺,必有投袂而起者”,表示当人们心怀顺意时,会如投袂而起般迅速行动起来。
【成语结构】连动式,表示动作的连续性。
【近义词】奋袂而起,都表达了强烈的行动意愿和决心。
【同韵词】转愁为喜、岗头泽底、傲慢少礼等,这些词语都与投袂而起有着相似的语境或含义。
【历史年代】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春秋时期的故事,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英雄气概。
【英语翻译】burst forth suddenly, whisk one's sleeves and depart,这个成语在英语中的表达也充分传达了其原有的力量和决心。
【成语故事背景】除了上述的楚庄王的故事外,投袂而起这个成语还在其他的历史事件中有所体现。比如在一些重大的民族危机时刻,人们往往会如投袂而起般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这个成语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中坚韧不屈、敢于斗争的象征。
投袂而起这个成语以其生动的动作描绘和深刻的历史背景,成为了我们语言中富有力量与决心的表达。当我们使用这个成语时,我们不仅在描述一个动作,更在表达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对事情的热忱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