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之际,一次雄心勃勃的征途引领着人们穿越长城,而这一次,他们却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径——从蒙古草原穿越而过。那时,没有高速公路的便利,旅途的艰辛可想而知。对于皇太极以及那些在蒙古生活的游牧民族来说,尽管他们人员众多,但并未因此获得多少优势,因为庞大的人群反而使行动更为艰难。
倘若他们选择翻山越岭,虽然可行,但浩荡的行踪却极易被敌人察觉。尽管他们有时会通过入侵来掠夺附近的物资以作补给,但长期依赖此法并不现实。在战场上,他们更希望在固定的地点交战,优秀的兵种也在附近的战场待命,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清军多次征战,都是从北京的长城通过。长城的道路崎岖陡峭,行走艰难。在北古口尤为艰难,若军队规模较小,只有千余人尚可勉强通过,但若是几十万大军就难以行进了。人越多,行走越难,麻烦重重,风险也随之增大。
在那个时代,山海关是通往关内、通往北京的必经之路,被誉为“天下第一关”。它控制着海面上的通行,占领山海关就等于控制了北大门的控制权。进入山海关可以无忧直达北京,而退守则能保护东北的众多物资。作为战略要地,它是最近的路线,因为其他路线都相对较远。要攻打明长城,这个关口是必争之地。
若试图从嘉峪关的西边甘肃出发,那根本行不通。那条路遥远且不可行。清军选择了山海关,就是因为嘉峪关不可通行。当时北京曾被李自成攻打,而吴三桂因为没有做好攻略,未能成功,只能求助清军。
这场征途充满了未知与危险。清军不仅面临着路途的艰难,还要应对陌生的地形和缺乏补给的困境。他们选择了不走寻常路,避开了正面的攻击,选择了偏门。这并不意味着任务轻松,反而困难重重,需要耗费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努力。在这场征途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