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思逸淫——古老智慧的现代解读
【注音】láo sī yì yín
在古老的春秋时代,左丘明所著的《国语·鲁语》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其背后的典故深含智慧,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典故是这样的。鲁国的贵族子弟公父文伯继承了他的祖辈的大夫爵位。一天,他退朝回家,看到母亲敬姜正在渍麻,深感母亲辛苦。他心疼母亲,不希望她做这些下人干的活儿。母亲却告诫他,只有经常参加劳动,才能认真思考问题,善良待人。贪图安逸的人往往会变得荒淫奢侈。
这个故事传达的哲理便是“劳思逸淫”。这里的“劳”,并非仅仅指体力劳动,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对生活的投入和参与;“逸”,则指的是过度的安逸和享乐。只有投身于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也才会更加珍惜所拥有的,更加懂得节俭。而贪图安逸,容易使人放纵自我,丧失对生活的敬畏和尊重。
成语“劳思逸淫”,既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劝诫。它告诉我们,生活中不能贪图享乐,不能忘记初心,不能丧失对劳动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陷入过度的安逸和享乐中,始终保持对生活的敬畏和热爱。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劳思逸淫”的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份劳动,尊重每一份付出,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成长。我们得牢记“劳思逸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