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文学馆,位于山西晋城市区南端的凤城路西侧,坐落于原流碑亭公园的山巅之中。该馆于2005年12月6日奠基,经过近一年的精心施工,于2006年9月24日正式开馆,向广大游客敞开其大门。总投资2000万元,占地20.1亩,建筑面积达到5380平方米,设计灵感来源于晋东南民居风格的独特魅力。
淡黄色的砖墙、青色的瓦片,赵树理文学馆就像一颗镶嵌在晋城公园中的璀璨明珠,展现出南方建筑的典雅与秀丽。从远处看,文学馆的建筑地势雄伟,尽显中国北方建筑的气魄与壮观。
一走进文学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壮观的馆外景观。
有一个纪念碑,这是晋城市文联为纪念赵树理而修建的。碑文详细记录了赵树理生前的文学成就以及修建文学馆的重要意义,还记载了晋城市委、市对赵树理文化品牌的树立、晋城市文联的组织策划、承建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接下来是一块被称为“文魂”的奇石,它采自太行深山,色泽淡黄,纹理清晰,石质坚硬,外观奇特。这块石头独自成型,像是一只雄狮傲然站立,凝视前方,象征着晋城市的文学艺术事业争先创新、蓬勃发展的精神。它又像一颗巨大的山药蛋,寓意着赵树理先生及其创作的山药蛋文学流派。
进入文学馆,一侧是功德碑,记录了赵树理文学馆的修建历程和晋城市委、市及有关领导的贡献。另一侧是门楼,也称过厅,是晋东南民居中代表家族门第的建筑样式。过厅的木雕工艺精美绝伦,顶部横楣镶嵌着古今结合的木雕刻花,充满了艺术气息。两侧还有多幅楹联,巧妙地将赵树理的创作时代与人生经历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一代文学宗师辉煌而坎坷的人生道路。
文学馆分为A区和B区。A区包括赵树理雕像、多功能会议厅、《太行文学》编辑部以及晋城市文联和各协会的办公区。B区主要是书画、摄影和赵树理生平事迹的展厅。
在文学馆的中心,有一个绿草茵茵、花团锦簇的花圃,正中央是赵树理的雕像。他端坐在那里,右手举着烟斗,双目凝视前方,仿佛在构思着他的下一个伟大作品。他的双膝上放着件大衣,右腿旁放着一顶农民常用的旧草帽,展示了他与广大农民心心相连的情感。
赵树理文学馆不仅是晋城市弘扬赵树理精神的品牌,更是广大文学爱好者交流、学习的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深入了解赵树理的创作历程、文学成就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巨大贡献。文学馆也为展示晋东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魅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场所。在充满文艺气息的主展厅门前,平台东西两侧分别展现了晋城的文艺瑰宝。东侧的书画展厅,如诗如画,上下两层,总面积达到1平方米。这里展出的不仅仅是晋城市党政领导的书法精品,更有来自各县区的百余件书法佳作。每一笔每一画,都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西侧的摄影展厅则展示了晋城市摄影家们捕捉的太行风情。这些作品,捕捉了太行山的神韵,记录了晋城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共有两百多幅作品呈现,每幅作品都仿佛是一首诗,一幅画,让人陶醉其中。
走进正面的主展厅,你会被赵树理生平展的丰富内容所吸引。门楣上,著名书法家李慧英女士的“赵树理生平展”的横匾显得格外醒目。而正门两侧,则悬挂着由柏扶疏先生撰写的楹联:“持长松气节,言立金声玉振;领一代风骚,文成碧海霞光。”此联赞美了赵树理先生的高尚品格与卓越文学成就。
文学馆的西侧,挂着另一幅由柏扶疏先生撰写、晋煤集团书法家李海宗先生书写的楹联。此联将赵树理与太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赵树理作品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赵树理文学馆是一个集结晋城市文艺精华的地方,其独特的文化品味让人流连忘返。馆内的赵树理铜像更是生动逼真,紫铜材料铸成,高约1.5米,神态安详。铜像背景墙上,前中宣部副部长周扬的题词手迹更是为这里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充分展现了赵树理在文艺界的高声誉。
这里不仅仅是静态的展览,更是一个让人们感受到晋城文化底蕴的地方。每一个展品,每一字一句,都在诉说着晋城的文艺故事,让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晋城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