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张良进履之圮桥楹联

优美句子 2025-06-17 10:30170www.ai-classes.cn优美句子

联曰

相马识人,桥头公传授履秘;降龙伏虎,书中子点兵邳下。

进履表忠诚,不负韶华,桥头长者授真知;得书展智谋,决胜千里,汉初朝内出英豪。

下邳藏黄石,赠简隐慧识,书中载道豪情满;圮桥游李白,挥毫怀古意,英诗穿透透纸背。

圮桥,位于江苏徐州睢宁的古邳镇,这座昔日的单孔石桥,如今已变为三门闸桥。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详细描述了其地理位置与重要性。圮桥因一段古老的传说而著名——那就是张良进履的故事。

张良,身为战国时韩国宰相的后裔,在秦灭韩后,矢志复仇。他倾尽家产,结交壮士,虽在博浪沙秦皇未果,却因此隐姓埋名,逃亡至下邳。一日,张良在圮桥上欣赏风景,偶遇一老者。老者将鞋扔入桥下,张良依礼而为,恭恭敬敬地为老者穿上鞋子。老者的脸上露出满意之色,他对张良说:“后生可教。”并连续三次考验张良的诚信与耐心。最终,老者被张良的诚意所打动,赠予他一部名为《太公兵法》的书。张良研读此书,深得真谛,后凭借此书在辅佐刘邦时运筹帷幄,屡建奇功。

刘邦曾赞叹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良成为汉初三杰之一,与萧何、韩信齐名,进封留侯。他不仅拥有超人的智慧,更有着豁达的气度。功成名就后,张良超脱名利权位,多次表示满足现状。他的这种态度避免了对他的猜忌,得以善终。与韩信被诛三族的悲惨结局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切,或许与他深研《太公兵法》不无关系。

张良守信十三年后过济北,在谷城山下见到一块黄石,视为珍宝。那老者传兵法、寓黄石于世,被尊称为黄石公。圮桥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传承与智慧的象征。每一位经过此桥的游客,都会被这段古老的故事深深吸引,感叹人类的智慧与忠诚。他的真名为魏辙,曾为秦庄公的重臣。因对秦始皇的暴政心怀不满,归隐于下邳黄生的石洞之中。他拥有政治与军事的丰富经验,编撰了《索书》,共二千三百三十六言。赠予张良的《太公兵法》便是此书。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在下邳游历时,都会登上圮桥以领略古韵,并留下无数珍贵的诗篇佳作。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诗中写道:

子房未曾虎啸已破产,舍弃家园赴国难。沧海之中寻壮士,椎秦英雄博浪沙。虽未能报韩仇,但天地为之震动。逃亡游历至下邳,智勇双全谁不赞。我站在古老的圮桥上,怀念古人的英勇事迹,钦佩他们的英风。可惜只见到碧绿的流水,却不见当年的黄石公。

在唐监察御史梁肃的《圮桥表铭》中,他赞美了张良的坚定志向与广泛谋略。这篇铭文被镌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圮桥之畔,直至明清时期依然矗立。明清时期的文献如杨辅的《邳州志》都记载着梁肃的碑文。清代的邳州同知苏嵋在《圮桥怀古》一诗中,描绘了下邳历史的沧桑变迁。

清康熙七年的一场大地震使下邳城化为废墟,黄河又在城西决口,使下邳成为一片水乡。历经沧桑的圮桥也一度沉没。幸免于难的灾民在高地上重建家园,逐渐发展为古邳镇。康熙十八年,人们在此重建文庙,并在庙南百米处仿古重建圮桥。这座单孔石桥宽达五米,桥北首竖立着一通大石碑,上刻“汉留侯进履处”。在1968年的动荡时期,桥被拆除,石碑也被移作他用。

1981年,人们在马邦大沟与古邳引河的交汇处修建了一座闸桥,命名为圮桥,并在桥栏上题写了“张良进履处”五个大字。还在桥西立了一块石碑,详细记述了张良进履的历史和修桥的经过。圮桥的多次搬迁、多次建设的历程,展现了人们对这一历史遗迹的珍视和对黄石公、张良的敬仰之情。这些遗迹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也见证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敬与怀念。

上一篇:幸福就是和相爱的人过一辈子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4-2025 Www.ai-classes.cn 爱句子网